背景
随着智能电视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厂家不想错失广告的红利,会厚颜无耻的在电视开机或者关机的时候植入广告。而且在默认的电视首页也会发布各种广告,尤其是最近我的电视的开机广告时间越来越长,声音越来越大,已经忍无可忍了。我决定屏蔽掉这些广告。
前置条件
- Android TV or TV Box
- 智能路由器 (以Merlin固件为例)
- 熟悉简单的Linux操作,我也会尽量的写得通俗一些
2019年已经结束,去年年初定下的36本书的目标基本完成,2020年也为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也是至少读36本书。
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下我在2019年读过的认为比较好的10本书。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推荐指数:⭐⭐⭐⭐⭐
短评: 这本书的信息量太大,消除了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误解。钱先生也提出,不能抛开环境讨论制度问题。解答了为什么中国人一直认为皇权至高无上,在明清时代,世界的政治制度都在开放权利的道路上,而中国却在独裁之路上越行越远。本质上中国在明清之前大体都是皇权与相权(政府)分离的,说中国一直是独裁国家完全不符合实际。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阿瑟·克拉克第二个短篇《岗哨》
1948年,那时候阿波罗计划还未启动,人类刚刚走出战争,31岁的阿瑟·克拉克写下了一个发生在48年后的科幻故事——1996年月球考察团在危海的一座山峰上发现了高等文明建造的一个依旧在运行着的机器——这就是《岗哨》,一篇只有6500字的经典,它是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早期作品,其中很多思想、桥段在后来被扩充成了《2001:太空漫游》、《与罗摩相会》……虽然通过影视传播的力量,后面这些作品更加广为人知。《岗哨》收编在《神的九十亿个名字》短篇小说集里,这是我最喜欢的短篇之一,它能让你反复端详、欣赏,沉醉于它精巧而又宏大的时空之中。
这是一篇月球探险的故事,说是探险其实也并无什么险可探,因为在故事的立意之中,人类已经发展出了足够应付月球上的糟糕情况的高科技。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个过程平淡如水,没有波折、没有争吵、没有硝烟炮火、更没有外星人,除了两句对话外,甚至连声音都没有,这个故事仿佛就是真空中的月球,你听不见它,但是,你能看见它——“刺目的阳光映射在这森严壁垒之上,反光足能灼伤人眼、但就在山峦上方不远处,比地球严冬的午夜还要墨黑的天空中,群星闪耀,光华持久不变”——一面是刺眼的阳光,刺眼到反光都足以灼伤人眼,一面是墨黑的天空,墨黑到比地球严冬的午夜还要墨黑,这光明和黑暗的对比让人感到既诡异又苍凉,背景中的群星与山峦让人感到既壮丽又寂寥;你还能看见——“我们刚刚经过的月球大地,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水深可达半英里,如今却是潮汐不再。水分留下的唯一痕迹,仅剩点点白霜,但也只能在炽热的阳光从未染指的洞穴中偶然得见。”——通过这些描述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有月球的现在,还有它的过去,似乎看得到,主人公一行人正行走在数亿年无人踏足过的月球大地上……
今天不是要推荐这本书,而是要打算开启吐槽模式。
本书推荐度: ⭐⭐⭐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部介绍奥斯曼帝国历史的图书《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我利用上下班乘车时间断断续续看了大约有两三周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啃下来了,作者主要讲了各个苏丹之间干了做了什么、取得什么成就以及奥斯曼帝国版图的变化(如果不拿出地图对比一下版图变化,应该很难感受到帝国的兴衰)
先说看完本书之后的第一感觉吧,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西方国家们,历史上就对东方国家充满恶意,对中国如此,对土耳其(书中称土耳其为欧洲病夫)也不例外。称东方国家为野蛮民族,殊不知东方国家发展文明的时候,西方国家可能还在茹毛饮血。奥斯曼帝国末期跟清朝末期是何等相似,都是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积重难返的帝国却无力回天。
作者对于奥斯曼帝国的整体历史的讲解的比较完整,当然不失广度与深度,当然书中作者某些观点也是比较主观或者站在西方人立场上,比如作者对奥斯曼帝国末期的理解,将各个西方国家对于大国沙文主义当成了对奥斯曼满满的善意。
本期推荐给大家是阿瑟克拉克的《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本书本身是短篇小说集,除了题目包含的短篇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短篇。最后一段岗哨真的有《2001》的感觉。每篇小短文都写得各有特色,尤其是兰花那一篇实在是太萌了。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这个短篇讲了西藏的一个寺院向一个公司订购了一台计算机,希望用这台计算机计算打印神的名字(字母排列与组合)——他们已经人工操作三个世纪了。公司派去两名员工做设备维护,在快结束的时候,他们得知了寺院抄写神的名字的真正用意:人的使命就是把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列出来,一旦完成,就是世界末日。当然,这两个人是不相信的,他们觉得如果完成了名字的打印后,还没有世界末日,和尚可能会恼羞成怒,因此他们拖延完成时间,希望和尚发现不好的时候,他们已经上飞机了。结果出乎意料,在他们下山的路上,世界末日来了。
读本书的缘由是先看了本书作者的另一本书《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了解作者之后突然发现小李要出演作者的《24个比利》,怀着好奇的心读完本书。一开始读本书还是拒绝的,前几章确实有点乏味,简单的叙述比利的一些事迹。中途有很多次想要放弃换新书,读到第二部对于比利的人格诞生过程展开之后才渐渐被吸引。总体来说四颗星,很值得一看,尤其是对小李电影《拥挤的房间》(24个小李子,尤其是还有女性人格)有所期待的同学可以选择一看。
读完本书,心情很沉重,虽然比利最终被判无罪,但是判决后不尊重专家意见而官僚化非正常治疗让人久久难以释怀。媒体与政客站在道德制高点干预司法判决,这种纪实小说明显反映出西方的月亮不是那么圆的,人权简直一个玩笑。大众不关心你的成长经历,只注重结果,无形中的舆论深深刺伤了比利已见好转的人格。
最后附上本书的真实存在的人物的维基:威廉·密里根
本期推荐的图书是《Becoming Steve Jobs》,个人感觉这本书比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描写的乔布斯更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虽然《乔布斯传》是官方授权,但是本书作者之前一直采访乔布斯,在书中隐约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乔布斯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为了成书,本书作者采访了乔布斯生前各位好友,包括比尔·盖茨,拉里·埃里森(Oracle CEO),乔纳森·埃维(Apple’s Chief Design Officer),约翰·拉塞特(Pixar),埃德·卡特穆尔(乔布斯人生导师之一)。所以本书的可信度高,高度还原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乔布斯。
本书作者联合采访过比尔盖茨,乔布斯,正是那次采访才出现了经典的两人合照。
书中介绍当时拍照时的趣闻:
乔治·兰格一直拿着相机在两人身边转来转去拍照,现在采访结束了,他要拍摄一张封面照片。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比尔坚持要赶去旧金山机场搭乘航班返回西雅图。乔治本来想在室外拍摄,不过最后决定在室内客厅通往二楼的楼梯处拍摄更合适。他向两位解释了原因,比尔向来不太在意拍照的事,只要快点拍完就行。但史蒂夫向来认为自己是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我为《财富》杂志做史蒂夫专访时,和他之间争论最激烈的部分往往是照片。史蒂夫对于文章配图的风格想法很多,特别是放在封面的肖像照。他对于自己的照片挑剔颇多,不仅要挑剔摄影师,还要挑剔照片的取景和构图。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径直走上了红黏土阶梯,一屁股坐了下去。乔治看了他一眼,惊叫道,“史蒂夫,你没穿鞋!我们在为《财富》拍封面照片,你能去穿双鞋吗?”史蒂夫耸耸肩,说道,“好吧。”他跑上楼,抓了一双运动鞋,又跑回来把鞋套上,没有系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