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amus
《超脱》是一部哲学与文学气息浓厚的电影,对我来说是很震撼的电影,看完之后不是关心主角是否超脱,而是关心剧中角色的结局。片子一开头就显示出本剧的高逼格,引用加缪的一句话,直接定位本片的基调。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 Albert Camus
这种感觉从未在我身上如此刻骨的发生过,我的灵魂和我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加缪

不说电影的具体细节,也不说教育体制的问题。
我理解本片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chaos,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我们早上把它带出门,晚上又带回家。
然后导演塑造了一帮被问题困住的人物:学生不被家长关心,不被认同的孤独感;老师不被学生尊重的挫败感;主角因童年阴影而造成内心自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法。
男主选择冷漠的对待一切问题,即便是将失足少女带回家,也许只是出于本能的同情吧,最后还是将她送走,也许是因为害怕自己投入太多的感情,害怕自己会重蹈童年阴影的覆辙。整部片子比较压抑,到处充斥着孤独的压抑感,男主最后也没有走出来,将自己内心筑起高高的墙,彻底的detach在外围世界。

Read more »

书评

“你以为你道德高尚,就不寻欢作乐了么?”出自《寻欢作乐》。《寻欢作乐》是毛姆本人最得意之作,写尽文艺圈风流与繁华,但是不改毛姆本人尖酸刻薄与对人的冷嘲热讽。如果你喜欢毛姆的讥诮,这本书是很合适的。如果不喜欢也可以看下读书笔记,或许你就爱上这本书了。

简介

上个世纪的英国作家中,毛姆也许不是最伟大的,却无疑是最雅俗共赏、最令读者喜爱的一位。《寻欢作乐》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一改以往作品中对女性的偏见,以爱慕者的身份来追忆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点缀以许多文艺圈中的韵事逸闻。大作家德里菲尔德去世后,他妻子请人为他立传。小说的叙述者阿申登被传记作者请来回忆当年和作家的交往,故事由此展开,在阿申登的记忆深处,我们发现了作家的前妻,迷人的罗西,她生性风流,处处留情,却不失善良坦诚与可爱……
擅讲故事的毛姆将不少真人实事拼帖裁剪,虚实相掺。阅读本书的一大乐趣在于,你在紧盯故事不舍的同时,会冷不丁瞥见某个熟悉的侧影,或是哈代,或是毛姆本人。可凝神一看,又不是。像是走在路上认错了人。这种蓄意制造的愉快的小误会,配上作者冷淡讥诮,优雅细腻的文风,使小说别有意趣。

读书笔记

Read more »

书评

《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不是与传统的正史编写方式不同,既不是编年史,也不是纪传体。其主要方式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一致,即作者通过三个宏观主因(古希腊罗马文化,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将欧洲史的发展融会贯通,发掘各个主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露欧洲如何发展为现代欧洲的问题。
纵观基督教整体发展,尤其到了中世纪宗教文明的顶峰。欧洲国王简直就是一段憋屈史,甚至可以说是屈辱史。国王需要被教皇“祝圣”以达成“君权神授”,一言不合就被教皇革除教籍。国王权力分散,强敌环伺但是无力调动自己领地的各个领主。这与我中国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状态完全相反。不过正是由于欧洲各国之间相互为敌,才成功推动他们向海外扩张。
​总体来说,如果想要了解欧洲发展史又不想看正史,而且这本书的电子书也不贵,可以考虑一下。总体评价四星。

本书简介

“欧洲,为什么老是抢第一?”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本书中的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 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哲学思维、民主制度的渊源、政治权力的传递、甚至是医学、生物学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这种种欧洲因素不断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各种特质,使欧洲遥遥走在现代世界的前列。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读书笔记

Read more »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 dark_forests,请扫描文章尾部的二维码直接关注,谢谢。

简介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短评

一开始看这名字有点懵逼,这两个东西有何相关性啊(类似有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看完之后到维基看了一下毛姆自己的起名原因:If you look on the ground in search of a sixpence, you don’t look up, and so miss the moon.《月亮和六便士》名字中的月亮代表的是理想中的美好,是一种追求。六便士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无法改变而需面对的残酷社会。
PS:毛姆太喜欢剖析人性了,写几段就自己闲着没事剖析一下。感觉这篇小说大部分内容还是自我检讨与自我发现啊。可以封一个吐槽小王子的称号。

读书笔记

Read more »

最近公众号各种分享《釜山行》,我也跟风看了一下,对比看来,确实是亚洲拍的很好的丧尸片,上周末看了大约同时放出资源的韩国电影《小姐》,感觉剧情设定与逻辑完爆《釜山行》。

关于本片的立意挺简单的,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是想纯吐槽一下本片的设定:

  • 丧尸的设定应该有问题,本片中丧尸的设定是对光敏感,但是丧尸如何靠视力区分人与丧尸的?靠行为?靠外貌?靠气味?如果靠气味的话,下面第二条肯定不能成功。《行尸走肉》靠的是气味与声音,大家身上抹点丧尸就可以蒙混过关。

  • 车厢没灯,除非大韩民国的高铁实在太穷,装不起车内灯。如果一车厢里都是人,过隧道的时候如果没有灯的话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 为何大家都要挤到15号车厢?14号车厢也没有丧尸啊,几个人合力将丧尸推出14号车厢不就完事了吗?非要棒球小哥一直砸15号车厢门。这样胖子叔也不会挂掉了啊。我还一直以为他有主角光环呢,全程猜他可能会有免疫。

  • 小情侣穿过车厢的时候为什么不随手关门?

  • 最后男主转化丧尸太慢,小情侣被咬了之后立马转化的啊!按照美国丧尸片的设定,至少得有一个人有病毒血清啊!这样才能拯救韩国啊!拯救了韩国就是拯救了世界啊!这么长的转化时间我还天真的以为我真的猜对了。尼玛最后导演还是让他强行领了便当跳了火车。

  • 最后穿越隧道的时候,小女孩为何毫无征兆的就开始唱歌?这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引来丧尸吗?你已经预感到对面有人拿枪对着你头了吗?

  • 还有,多出来的那一部Wii可以送给我吗???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 dark_forests,请扫描文章尾部的二维码直接关注,谢谢。

简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短评

第一次读到此书的时候是在看完《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感觉当年明月写的很有意思,当时囫囵吞枣的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书中的观点完全不感冒,因为我当时看的是明朝那些事儿啊,小说的叙事方式与本书完全不同。本书很严谨,各种引据,鉴于当时还年轻,也没有多少人生阅历,完全没有体会到书中的精髓。十年后再看这本书,感慨当时中国社会已经腐烂到底层了,崩塌只是早晚的事。

读书笔记

Read more »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 dark_forests,请扫描文章尾部的二维码直接关注,谢谢。

简介

他们逃课、泡妞、打群架,他们由于“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而使自身的动物本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他们深知自己的未来已被框定于固定的范畴之内,所以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前程。“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只剩下随处发泄的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自以为是的狂傲、随波逐流漂泊不定的心灵。在“我”的世界里,高氏兄弟是山大王、汪若海是贰臣、于北蓓是狐狸精、米兰是交际花;在“我”的心中,家长令人厌恶、学校无聊乏味,而用钥匙入室窥私或顺手拿走不超过十元钱以上的物品,是一种兴趣爱好。也有发自内心的对异性的迷恋,但这种浪漫的感情最终还是被无法控制的兽欲所吞噬。

短评

作为《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小说原型,吹气球、开车打群架的桥段在电影中是经典桥段,但是小说中并没有这段描写。顽主与老炮儿的经典之作,男主荷尔蒙旺盛,尤其是闷骚的心理描写,越在乎的米兰越是想要伤害她越深。这写的太真实了,简直就是自己的童年的翻版,王朔作品真是更贴近现在的80后。

读书笔记

Read more »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 dark_forests,请扫描文章尾部的二维码直接关注,谢谢。

简介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作者是谷歌执行董事 长埃里克•施密特和前高级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他们亲自分享十余年来帮助谷歌成长所领悟到的管理启示:科技正在改变商业的方方面面,这种改变速度空前,而且仍在加速,公司若想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就要制定新的商业规则。
《重新定义公司》披露了谷歌如何颠覆传统的MBA模式,建立独树一帜的管理哲学,作者分享了外界普遍好奇的企业文化、战略、人才、决策、沟通以及创新之道。埃里克•施密特和乔纳森•罗森伯格列举了谷歌历史上众多只有内部人员才知道的实例,其中许多事件更是第一次为广大读者公布。他们旨在将谷歌的管理秘密转化为人人皆可用的经验,帮助我们迎接变化世界中的巨大挑战。

短评

看了本书应该做了删减,谷歌为何退出中国,为什么被攻击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惜书中只做了隐晦的表达。除了这点,这本书感觉还挺不错的,对于想要了解谷歌文化以及谷歌内部如何运转的同学来说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读书笔记

Read more »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 dark_forests,请扫描文章尾部的二维码直接关注,谢谢。

简介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性问题,生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包括少量的书评,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短评

首先要感谢多看阅读的笔记导出功能,实在是太赞了。不仅使用Evernote导出方便,而且排版精良。看了这本书你发现原来王小波才是中国的第一代程序员,有可能王小波为自己写文章而编写的编辑器比求伯君的wps还早,不会写代码的作家不是好程序员。

读书笔记

Read more »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 dark_forests,请扫描文章尾部的二维码直接关注,谢谢。

简介

《红拂夜奔》为王小波“唐人故事”系列代表作之一。作者借用隨末大将军李靖和杨索家妓红拂私奔的风流逸事为蓝本,融合现代元素,把古今人物事件熔为一炉,讲述了一个有关逃离的故事。作者在古今语境里不断穿越往还,不受史料与既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束缚,以自成一体的小说语言,创造了一种极具开放性与诱惑力的小说模式。
王小波在本书里受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影响,以文史相参的写法,用虚拟的故事来反思历史,以当代人的眼光观照历史,又以历史文化原型来建构现代小说。正如王小波在序言中所言:“我写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形,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短评

小波同学生在当代绝对是一顶一的段子高手,看过他的杂文看过小说,各种段子加高级黑,不显山不露手。
我理解红拂夜奔应该是住在围城里的人想要出围城,可是一旦出了围城,发现事实并非自己想要的生活,难免在进行第二次夜奔。
红拂第一次夜奔是在洛阳城破败不堪,生活索然无味中夜奔,想要寻找自由。第二次是为了挣脱束缚、礼教而上疏请求赐死追求新的内心自由。

Read more »